中药奶茶爆红背后:年轻人追捧的养生新潮流,真的健康吗?
最近,中药奶茶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一股热潮。
从枸杞红枣奶茶到茯苓薏米奶茶,众多年轻人纷纷尝试这种“养生奶茶”,甚至有人笑称:“我们喝的不是奶茶,是健康!”但中药奶茶真的如宣传所说,既美味又具有养生效果吗?
今天,我们将从中医食疗的角度,深入剖析中药奶茶的真相。
中药奶茶为何爆红?
年轻人的“朋克养生”需求起到了推动作用。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年轻人常常面临熬夜、压力大等状况,他们渴望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兼顾健康。中药奶茶正好契合了这种“既要口感又要健康”的心理需求。
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也不容忽视。
在小红书、抖音等平台上,“#中药奶茶DIY”等话题的阅读量节节攀升,网红博主们纷纷晒出自己的“养生奶茶”配方,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模仿。
此外,“食药同源”文化的复兴也为中药奶茶的流行提供了土壤。
随着中医养生理念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那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,如枸杞、红枣、茯苓等。这些食材被巧妙地融入奶茶中,为中药奶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。
中药奶茶真的健康吗?
从中医食疗的角度来看,部分中药奶茶的搭配确实符合养生原则。
例如,枸杞红枣奶茶中的枸杞能够滋补肝肾,红枣则能补气养血,适合气血不足的人群饮用。茯苓薏米奶茶中的茯苓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,薏米则能利水消肿,适合湿气重的人。陈皮山楂奶茶中的陈皮能够理气健脾,山楂则能消食化积,对于消化不良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尽管部分中药奶茶的搭配确实符合养生原则,但盲目跟风饮用也可能带来风险。
一方面,有些商家为了吸引眼球,可能会随意添加中药材,如人参、黄芪等。过量使用人参可能导致上火,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出血等症状。这些药材虽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,但并非适合所有人群。
另一方面,奶茶本身含糖量较高,长期大量饮用可能增加肥胖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。
此外,中药讲究“辨证施治”,不同体质的人适合不同的药材。如果盲目饮用与自己体质不匹配的中药奶茶,可能会加重身体负担。
如何科学搭配中药奶茶?
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体质。根据中医理论,人的体质可以分为气虚、阴虚、湿热等多种类型。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质,可以选择相应的食材进行搭配。例如:
气虚体质的人可以选择黄芪奶茶(黄芪+牛奶+少量蜂蜜)。在选择黄芪时,要注意适量,一般来说,每次使用3 - 5片黄芪为宜。
阴虚体质的人则适合银耳百合奶茶(银耳+百合+杏仁奶)。制作银耳百合奶茶时,可以先将银耳泡发后撕成小朵,与百合一起炖煮至软糯,再加入杏仁奶搅拌均匀。
湿热体质的人则推荐茯苓薏米奶茶(茯苓+薏米+绿茶)。在煮茯苓薏米时,要确保薏米充分煮熟,以更好地发挥其利水消肿的功效。
在控制糖分和热量方面,可以使用天然甜味剂如蜂蜜、红枣等代替精制糖,以降低糖分摄入。
例如,用一颗红枣的甜度来替代一勺精制糖的甜度。同时,选择低脂牛奶或植物奶(如杏仁奶、燕麦奶)也可以减少热量摄入。杏仁奶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E,燕麦奶富含膳食纤维,这些植物奶不仅热量较低,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。
此外,中药奶茶虽然好喝,但不宜过量饮用。建议每周1 - 2次,每次不超过500ml为宜。
简单易做的中药奶茶配方
枸杞红枣奶茶
食材:枸杞10g、红枣5颗、牛奶300ml、红茶包1个。
做法:将枸杞、红枣煮10分钟,加入红茶包泡2分钟,最后倒入牛奶搅拌均匀即可享用。这款奶茶不仅滋补肝肾、补气养血,还能改善面色暗沉、疲劳乏力等症状,适合气血不足的人群。
茯苓薏米奶茶
食材:茯苓10g、薏米20g、杏仁奶300ml、蜂蜜适量。
做法:将茯苓、薏米煮至软烂后,加入杏仁奶煮沸,最后根据个人口味调入适量蜂蜜即可。这款奶茶具有健脾祛湿、利水消肿的功效,对于湿气重导致的身体困倦、舌苔厚腻等情况有改善作用,适合湿气重的人。
陈皮山楂奶茶
食材:陈皮5g、山楂10g、牛奶300ml、红糖适量。
做法:将陈皮、山楂煮10分钟后,加入牛奶煮沸,最后调入适量红糖即可。这款奶茶可以理气健脾、消食化积,对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、食欲不振等有缓解效果,适合消化不良的人。
中药奶茶的注意事项
在享受中药奶茶的美味与养生效果时,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。
避免空腹饮用中药奶茶是因为其中的药材可能刺激胃黏膜,导致胃部不适。例如,山楂中的酸性成分在空腹时可能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,引起胃痛等症状。所以建议在饭后饮用,以减少对胃部的刺激。
孕妇需要慎用中药奶茶。部分药材(如山楂、薏米)可能对孕妇不利,因为山楂有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,薏米性凉,可能影响胎儿发育,因此在选择时需要特别谨慎。
最后,如果对自身体质不了解或存在疑虑,建议先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,以避免误用药材带来的风险。
中药奶茶作为一种新兴的养生饮品,既具有独特的魅力,也存在一定的风险。关键在于科学搭配、适量饮用,并根据自己的体质和需求进行选择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发挥“食药同源”的作用,让中药奶茶成为我们健康生活中的一部分。
中医食疗学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中医食疗养生知识、健康饮食疗法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相关内容仅供参考,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。